阿難和雜阿含經
阿難是白飯王的兒子、釋迦牟尼佛(佛陀)的堂弟,也是佛陀的侍者,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,人稱「多聞第一」,因為他一直伴隨佛陀講經說法,能夠把佛的一言一行都謹記無誤。
阿難譯為「歡喜」,又云「無染」。
阿難的不尋常處在於他一生沒有敵人,躬行佛法,深知是佛法的薰陶才讓他變得優秀,於是十分謙遜誠懇。
在佛陀滅後,王舍城第一次結集會上,他出色的記憶力,讓他背誦出很多佛陀以往的說法。那些記錄下來的文稿就被整理成為佛經,包括《長阿含經》、《中阿含經》、《雜阿含經》、《增一阿含經》、《譬喻經》、《法句經》等等,對宣揚佛法的幫助很大。
《阿含經》是佛陀說法的忠實記載,也是指導我們如何處理不同問題的教材,我認為這個《阿含經》非常重要,值得研習。
佛經開頭經常出現的「如是我聞」,這個「我」即是指阿難。
如果我們能夠:把「難」轉成「喜」,那就是離苦得樂;能把「難」轉成「無」(空相),那就是觀照一切的智慧。
《阿含經》分四部:
- 《雜阿含經》闡明佛教的根本教理,尤其教導我們如何以智慧觀照一切;
- 《中阿含經》重視煩惱的對治,尤其在修定的次第有務實的探討;
- 《增壹阿含經》循序漸進,如同百科全書般能讓人地毯式地瞭解佛法;
- 《長阿含經》則記載佛陀行走人間、顯正破邪的歷史,並以古代人所能理解的角度,描繪佛教的世界觀。
什麼是《阿含經》?
「阿含」是音譯自Āgama,義譯是「傳(承)」,由釋迦牟尼佛所傳來的法。
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後,開始了他四十九年的說法,而《阿含經》則記錄了佛陀在人間的說法內容。從佛陀對過去的同修五比丘說法開始,佛法幫助無數的人解脫煩惱、身心自在,憑藉著實際可行的修行次第,永離眾苦、究竟清涼。
五比丘跟著佛陀成為人間最早解脫的聖者,是聽了佛陀什麼精闢的說法?佛陀的各大弟子,不分貴賤,如何從一介凡夫、外道、貴族、甚至賤民,照著佛法實修,一一成為自在生死、遊戲神通的聖僧?他們又是從佛陀學到了什麼法,而能自修成道?
種種不同背景的過客:愚鈍的小弟、吝嗇的富人、有信心的窮人、生病的患者、求生天的外道、欲證無上大法的婆羅門、想成就神通的鄉民、欲知三世因果的婦人,如何一一都能從佛法得益?他們能從佛法得益,我們也能,只要有心,人人都能離苦得樂。
最平實的,往往也是最容易有效果的。《阿含經》是佛陀說法的忠實記載,也是指導我們如何處理不同問題的教材。沒有華麗的辭藻,只有實用的記錄;沒有虛無的詭辯,只有實修的指南;沒有分毫的藏私,只有無盡的分享。經中記載了佛陀如何點燃一盞盞的心燈,燈燈相傳,照亮世間。讓我們也參與佛陀在人間傳法的盛會,依照覺悟的教法,自證於一次次的禪修中,應用在一天天的生活中。
《阿含經》分為四部:《雜阿含經》、《增壹阿含經》、《中阿含經》、《長阿含經》。
為什麼會分成四部呢?一般認為是為了經典整理的方便,依照長度和性質所區分的:
《長阿含經》中各經的篇幅最長,集成一部。
《中阿含經》中各經的長度,大致上比《長阿含經》短一些。
《雜阿含》的每篇經文又更短,「雜」有「小而花樣多」的意思,因而作為經名。這些經文依據不同的分類而整理,區分為對不同事類的「相應」。
《增壹阿含經》也是許多迷你的經文,每十篇合為一品,且一法一法的增加,而稱作「增壹」。古代用語「增壹」也指十進位的十位數加一,1~9後的10即增壹,11~19後的20又增壹,恰恰表達每十篇合為一品的意思。
就內容的取向來看,《雜阿含經》闡明佛教的根本教理,尤其教導我們如何以智慧觀照一切;《中阿含經》重視煩惱的對治,尤其在修定的次第有務實的探討;《增壹阿含經》循序漸進,如同百科全書般能讓人地毯式地瞭解佛法;《長阿含經》則記載佛陀行走人間、顯正破邪的歷史,並以古代人所能理解的角度,描繪佛教的世界觀。